“起勢、抱拳、周天、云手……”9月1日,央視播出的《開學第一課》中,聶海勝等3位航天員教同學們天地同步打太極,億萬國人在電視機前收看了這一盛況。
古老的非遺以這種“天地連線”方式,煥新出彩,凸顯著中華兒女逐夢星辰大海的豪邁自信。世界非遺太極拳,是黃河孕育的珍寶之一。它與中原大地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黃河文化、中原文化傳承發展的鮮活載體,連接歷史,溝通未來,向新而生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,積極培養傳承人,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。
近年來,河南在致力于非遺保護傳承基礎上,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、進社區、進景區……創新創造出“非遺+”的N種打開方式,一幅非遺讓生活更美好的燦爛圖景,正在中原大地絢麗鋪展。
“活”了:見人見物見生活
9月12日,新鄉游客侯亞坤趁周末到開封博物館打卡,剛體驗完拓印朱仙鎮木版年畫,她又被隔壁的文創店吸引。
“看到漂亮的鈞瓷、汝瓷、絞胎瓷茶具、香器時,怦然心動,那一刻只想‘買買買’?!焙顏喞ばχf。
只有用起來,非遺才能“活”起來。令人欣喜的是,隨著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逐步深入,人們愈加深切感受到非遺迷人的魅力。
文化自信從哪來?從蘊含民族精神、思想智慧的歷史文化遺產中來。前行力量在哪里?在傳承守護中華優秀文化遺產的生動實踐中。
千百年來,中原沃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目前,我省擁有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項目3個;已建立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,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25個、省級代表性項目1030個。
這份可圈可點的成績單來自河南探索的“見人見物見生活”的獨特保護模式:
保護第一,避免“絕活”成“絕響”。河南積極踐行“生產性保護”“恢復性保護”“整體性保護”等理念,讓非遺從民間來,到民間去。實施傳統美術、傳統技藝、代表性傳承人等搶救性工程,對非遺進行全面建檔、記錄、立體化保存。
傳承是非遺的生命,培養傳承人至關重要?;㈩^鞋帽、黃河號子、黃河泥塤等非遺,與生活漸行漸遠。全省各地從政策資金支持、人才培育等方面破解非遺傳承“人走技失”的難題,讓很多非遺與百姓生活又漸行漸近。
當前,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深入實施,我省非遺保護迎來了黃金機遇期。洛陽正在建設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芳容初現,未來,公眾可以在這里一站式體驗沿黃九省區不同風情的黃河非遺。
最好的保護,是讓非遺被更多的人了解、喜愛。洛邑古城的非遺會客廳中,河洛大鼓、南無拳輪番上演;??h廟會的踩高蹺、旱竹馬令人目不暇接;寶泉景區的打鐵花表演驚艷亮相……各地文旅景區非遺展演日益豐富,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非遺的見證者、傳承者和實踐者。
“燃”了:創新轉化擦亮品牌
傳承而不守舊,創新才有未來。
將于10月18日正式發行的《豫劇》特種郵票,再現豫劇《花木蘭》《七品芝麻官》《朝陽溝》的舞臺場景,網上預售火爆;
開封發起宋詞原創音樂征集大賽,將非遺音樂鼓子曲、豫劇元素和流行音樂結合創作出的宋詞新曲,獲得1.1億次點擊量;
首個河南非遺數字館微信小程序上線,在手機上動動手指便可以開啟“黃河寶藏”之旅,暢游多姿多彩的非遺世界;
……
推動非遺和大眾審美、科技創新、時尚設計等融合創新發展,衍生了大批“非遺+”新業態,催生“老樹”發“新芽”。
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張松濤說,“數字科技+創意+IP”的跨界融合,讓非遺變得生動、有趣,帶“火”了文化消費市場。
傳統工藝,時尚設計。汴繡八景絲巾、洛陽三彩香爐、仰韶彩陶杯……由國際知名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打造的非遺文創禮物“老家河南黃河之禮”,個性十足;英國高端品牌攜手洛陽非遺雀金繡亮相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,吸睛無數……古老非遺也可以很“潮”。
“很多傳承人技藝都很好,但缺乏融入時代、融入生活的理念,通過這幾年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實施,傳承人文化素養、審美品位、設計轉化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?!编嵵葺p工業大學副教授薛峰說。
走出“深閨”,“觸網”走紅。90后小伙兒、孟津剪紙傳承人暢楊楊經常在抖音直播剪紙技藝,將剪紙作品賣到國外。
在鄭州市旅游文創協會會長梁興看來,非遺創新一定要有品牌化、IP化的思維,主動與市場接軌。他曾經帶領團隊,將鶴壁泥咕咕泥猴的形象進行提煉、轉化,打造了一個動漫IP嘻多猴,現在年產值上千萬元。
非遺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代?;ヂ摼W、電商平臺、個性化需求等,為傳統文化打開了“遇見年輕人”的大門,非遺將會走得更好、更遠。
“靚”了:助力文旅文創成支柱
將潛力巨大的非遺“資源”變成“資產”,做好“非遺+”這篇文章至關重要。
今年,省文旅廳以黃河非遺為抓手謀劃鄉村振興的“大手筆”——啟動“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”計劃,遴選了12個鄉村、景區和古城為賽點,邀請全國大學生創意打造一批非遺展示空間、非遺創意產品,將河南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、文旅融合發展的勝勢。
省文旅廳黨組書記、廳長姜繼鼎對此充滿期待,他說,非遺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抓手,也是點亮鄉村振興的一盞明燈。
融入時代大潮,非遺成了群眾重要的增收致富手段。近年來,我省通過非遺工坊+傳承人、非遺工坊+合作社、非遺工坊+企業等方式,致力于非遺的挖掘、傳承與開發,為廣大群眾在家門口提供了就業機會和穩定收入。
小手藝,大產業。周口市淮陽區大力推進“非遺手藝”助力鄉村振興,幫扶引導群眾開展泥泥狗、布老虎制作,成立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,銷售額近千萬元;汝陽“段氏傳統布鞋衲制技藝”傳承人段玉國融合南北工藝的手工布鞋暢銷全國,帶動了周邊村民100多人就業?;h老粗布、鹿邑虎頭鞋、禹州順店刺繡等,也成功地將“指尖技藝”變成“指尖經濟”。
“非遺+”無限大。當前,“非遺+文創”“非遺+會展”“非遺+研學”“非遺+特色街區”“非遺+康養”……非遺文旅文創風生水起。
如何加大對黃河流域豐富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承利用,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,融入文旅融合戰略全局,與美麗鄉村建設、農耕文化保護、城市建設等有機銜接,是當前的重要課題。
我省明確提出要打造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標桿。讓非遺插上“創造性轉化”和創新性發展的“金翅膀”,助力文旅文創成為支柱產業,潛力無限,大有可為。
大河兩岸,風光無限。在勤勞智慧的黃河兒女手中,非遺明珠定會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,源源不斷賦能美好生活。
轉自:河南日報
【版權及免責聲明】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